叙利亚总统:叙难民安全返回家园为优先事项
男子高空抛物致女子身亡,国网张家界供电公司:春节供电服务"零投诉"
本月更新5367  文章总数49183  总浏览量4170239

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普不能“缺位”

食骨奉母男孩不用再食剩骨

相城区委副书记顾建明一行莅临阿...,铭记峥嵘九十载继往开来再出发——回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克宫:各国领导人将在金砖+会晤上特别关注中东局势

爱体育

早上8时30分许,西侧的闵浦二桥同样存在非机动车上桥的情况,主要是由南向北过江。在闵浦二桥奉贤西渡一侧,记者看到,上桥处的岗亭没有执勤交警监管,非机动车在匝道口可以直接骑车上桥。短短10分钟,就已有5辆非机动车冲上了匝道。由于匝道仅有两条车道,突然上桥的非机动车对正常行驶的汽车造成了一定影响,吓得司机紧急避让,险些酿成事故。

奉贤市民徐丽丽称,她每天上午6时30分从家里出发,几乎7时赶到奉贤西渡车渡口坐轮渡,前往闵行上班,“但轮渡经常因为江面交通拥堵而延误”“一周有时能延误两三次,时间从10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经常导致她上班迟到,体验很差。渡口旁边就是闵浦二桥,很多人赶时间就索性直接骑车上桥了;在闵浦大桥吴泾侧的下匝道口路边,一辆刚刚过江的电动自行车后座上还坐着名未成年人,车主称跨江是送女儿上学,要保障孩子不迟到显然不能指望轮渡;此外,不少市民还反映,轮渡经常会因为大风、涨潮等原因停航,骑着电动自行车过江没有其他办法,走上大桥和隧道实属无奈。

记者梳理这些建议发现,市民们认为“慢行隧道”等设施要从规划变成现实需要很长时间,且即便推出也只能解决某一个方向的过江需求,相比规划中的慢行隧道、跨江缆车等,市民们更希望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能梳理非机动车越江需求集中的区域,利用好现有的跨江桥隧,设置固定的或是临时的非机动车道,弥补轮渡越江上的不足,解决非机动车越江难的问题。

市民的建议可行吗?交警部门在回复中称“闵浦二桥属于市管桥梁,设计有上下两层,上层仅通行机动车爱体育,禁止非机动车通行,下层通行轨道交通5号线,不具备非机动车正常通行的条件”。记者向奉贤交警部门进一步了解,对方告诉记者,现有的桥梁上未设置有非机动车道,是否能增设并不是交警部门能决定的爱体育,而是需要交通部门来调研决定。

10月18日,记者前往卢浦大桥实地了解,在浦西侧爱体育,从鲁班路909号进入卢浦滨江广场,可以抵达卢浦大桥浦西侧的主桥墩处。抬头看,可以看到两侧桥墩旁,贴着桥体处对称建有弧形的高楼,高楼的一侧,均装有玻璃外壳的观光电梯。两边高楼都是上锁的状态,西侧高楼入楼处的木门都已经朽烂,门上爬上了爬山虎,显然已很久没人开启过。

事实上,上海市民围绕上海越江慢行交通如何完善提出人民建议已不是第一次。此前,针对市民的建议,市交通委曾于2023年4月有过公开的答复,称会将结合黄浦江越江通道的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对慢行越江交通需求的服务,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合理统筹各类越江交通需求,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对居民出行、地区发展的服务功能。

对此,市民们建议若隧桥实在无法设置非机动车道,这一应急措施是否能够变为常设手段。即相关预案不仅能在台风天启动,而是能做到与轮渡的运营联动,一方面在轮渡因各种原因延误或停航时,即能启动上述预案;另一方面夜间轮渡停运后,也能在固定的时间点,在龙耀路隧道等非机动车出现集中的隧道,提供过江引导服务,以满足特殊时段非机动车越江通行需求。

爱体育

在德国不莱梅附近的沃尔普斯维德艺术村,田野里伫立着一些特别的巨形“剪影”,有低头沉思的男人、拿着气球的孩子,也有活泼的驯鹿、展翅的飞鸟……这一件件镜面材质的艺术品映照着山丘、森林、草场、溪流,随着自然光的改变和观看角度的不同而变化无穷;更神奇的是爱体育,当观者靠近时,镜面叠加了自己的影像,又变成了一件全新的作品。很多人来此拍照打卡,还将它们上传到海外社交媒体上。

这些艺术品爱体育,是一位名叫周浩南的德国艺术家在中国创作的。今年46岁的周浩南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7年,他的艺术生涯也从这里开始。他如同一位“光的魔术师”,用灯光雕塑、镜面装置、全息投影等手段,将上海给予的艺术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在上海、昆明、西安、苏州、淄博等中国城市和乡村,他的作品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一顶鸭舌帽,T恤衫外披一件衬衫爱体育,周浩南就像一个上海爷叔一样,每天乘地铁公交、骑共享单车、和邻居“嘎三胡”,给朋友发微信,身上穿着的衬衫是在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找裁缝定做的,180元……他的汉语发音虽不标准,但语速很快,沟通毫无障碍。不过,在28岁之前爱体育,周浩南还是Roland Darjes,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他的家就在德国沃尔普斯维德。父母都是搞戏剧的爱体育,在不莱梅莎士比亚剧院工作,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演员。Roland没有继承父母的演艺事业,他喜欢画画。他最早是从香港功夫片中知道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咏春拳风靡欧洲,他也学了三年咏春拳。2006年,在汉堡大学学习传播艺术和互动媒体的他,获得了一个来中国交流的机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周浩南一边工作,一边向中国同事学汉语。他原本就对艺术领域的新媒体充满兴趣,而在上海这座不夜城里,铺天盖地的璀璨灯光令他着迷,这是他在德国从未见过的,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冲动。他创作了第一组灯光雕塑。当时,他拿着画好的设计稿,来到中山北路上的一些制作广告产品的小店挨家询问,还引发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一个汉语结结巴巴的老外,竟然想用霓虹灯管做什么艺术品。终于爱体育,周浩南找到了理解他意图的师傅。这位师傅手艺精湛,也很友好,他们共同完成了好几个灯光雕塑。

让30岁出头的周浩南没想到的是,生存压力随之而来。没有了固定工作,付房租、租工作室、应付开门七件事,全靠市场的认可。那段日子,他和M50里的许多“沪漂”艺术家一起,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谁卖出了一件作品,就请大家吃上一顿。尽管条件艰苦,他依然如痴如醉地投身于艺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空闲的时候,他喜欢观察城市,和人交流,穿行在大街小巷、社区公园、花鸟市场,遇见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场景,拍下了许多照片,这些不知不觉成为他灵感的源泉。

渐渐地,周浩南在沪上艺术圈崭露头角。他于2011年参加了上海-汉堡友好城市艺术展,接着参加了韩国光州、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的展览,他也把作品带回了自己的家乡。他受邀为中国各地创作了许多镜面雕塑,如在昆明展出的《品茶》、在苏州美术馆展出的《戴帽子的人》、安放在上海金山水库村的《落》,都与当地环境相映成趣,也包含中国元素。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霓虹灯和半面镜的混合介质装置《从镜子出来的人》,表现了一个正“破镜而出”的人。

10年前,周浩南和一位上海姑娘相识相爱,两年前成了上海女婿。如今爱体育,太太也成为他事业的得力助手。现在,周浩南还在一所国际学校当艺术老师。他说:“在上海,你一天可以生活在好几个‘世界’里:早上在门口点心店吃小笼包,上午用英语给学生上课,下午去美术馆看展览、学拉丁舞,晚上到酒吧、咖啡馆和朋友聊天……”说起咖啡馆,周浩南常去的是武定路常德路口的小咖啡馆,老板是他住在人民广场小旅社的时候就认识的,两人的友谊已经保持了17年。

很多人都说,周浩南的作品和其他外国艺术家的不太一样。策展人苏冰和周浩南相识近十年,见证了他的成长。他说,大部分外国艺术家使用的材质比较传统,而周浩南的创作是非传统的,属于当代艺术,如他采用的镜面不锈钢材料,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重要的是,在周浩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有海派文化的浸润,如他的《戴帽子的人》,帽子是一顶江南的斗笠。17年来,他如同一颗来自欧洲的艺术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