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抗战文学:手掌残损,仍要抚摸这片土地
津巴布韦发生客车与油罐车相撞事故 已致7死6伤,香港疫情抬头,一周内逾万港人北上“避疫”,深圳珠海连夜收紧入境限制
本月更新626  文章总数38782  总浏览量4467100

积石山6.2级地震丨积石山6.2级地震受灾群众基本得到安置

驻美记者揭美国大选背后的残酷真相

研究:俄罗斯人在旅行期间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青年书店“阅”见多种可能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学习卡丨“关键一课”上,习近平阐释一个重大原则和“四对关系”

B体育下载平台

而从近些年专项债资金投向来看,专项债投向领域越来越广。比如,与往年不同,今年下半年以来,地方政府发行新增专项债中,超8400亿元未披露“一案两书”(项目实施方案、财务审计报告和法律意见书),募集资金不是用于项目建设,而是被认为用于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被市场称为特殊专项债,这一额度占今年3.9万亿元总额度比重近22%。

新增专项债支持地方化债也得到财政部印证。财政部近期公开表示,2024年以来,经履行相关程序,财政部已经安排了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另外,为了缓解地方化债压力,除了近期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外,还将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

根据近期出版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传统基建领域仍是专项债的重要投向,2023年全年有过半数专项债资金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领域。另外,投向新基建领域资金增多,2023年信息网络建设领域专项债资金占比大幅提升约2个百分点至5%左右,积极支持数字产业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

其实中国早在2017年就允许地方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且此后发行规模较大,但由于土地储备支出中的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中有一部分不能形成当期实物工作量,为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2020年起新增专项债券暂不安排土地储备项目,此后仅放宽可用于租赁住房相关土地储备项目,而此次再次全部放开,将减少闲置土地,增强政府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

来自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专项债项目收益对融资本息覆盖倍数的均值为2.04倍,同比出现回落。其中覆盖倍数在1~2倍的项目数量占比约79%,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这表明专项债收益能力有所弱化。特别是在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背景下,土地储备、旧城改造等领域项目收益面临较大压力,项目本息覆盖倍数远低于其他领域。

根据《报告》,以2023年交通基础设施专项债项目为例,项目主要投向收费公路、轨道交通、铁路、停车场等细分领域,收益来自项目运营收入(通行费、票价)、财政部补贴收入、土地出让、开发收入等。2023年约75%的交通基础设施类项目覆盖倍数为1~2倍,其余项目覆盖倍数在2倍以上,覆盖情况良好。各省市经济、财政实力、债务压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类专项债的信用风险,因此应持续关注项目所在区域的信用风险情况。

B体育下载平台

1-9月,医保结算69.16亿人次,同比增长19.3%,其中门诊就诊48.98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5%,有效保障门诊就医需求。深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扩大个人账户共济的人员范围和资金使用范围,个人账户共济使用305亿元,促进盘活存量资金,有效减轻参保人就医负担。协议期内397个谈判新药医保基金累计支付719亿元,有力减轻重病慢病患者经济负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措施落地,支撑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生儿出生参保登记平均办理时限从28.7个工作日缩减到6.4个工作日。落实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生育津贴拨付办理时长压减到10个工作日。27个省份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893亿元,同比增长11.5%。

1-9月,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出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B体育下载平台,比同期GDP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部完成2023年度与定点医疗机构的2.67万亿元资金清算,清欠2023年以前拖欠医疗机构款项48.7亿元,实现对定点医疗机构及时足额支付。落实基金预付制度,鼓励地方医保部门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基金,并适当向政策执行好的机构倾斜,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将“预付金”作为“赋能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5个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调价全部落地,3个试点省份启动试点,出台中医针法类、产科类、护理类3批立项指南,支持医学薄弱学科发展,更好体现对医务人员劳动付出的合理补偿。新增“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引导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专业化、技术性护理服务获得增量收入,推动补齐患者住院期间照护服务短板。